新進教師陳俐吟 副教授專訪 採訪:許明倫
Q1:請教授分享一下目前的研究方向
A:目前的研究方向分為兩大主軸:有機光電與色彩工程。有機光電材料是很有趣的材料系統,相較於無機半導體材料來說更具可撓性 的、甚至可以帶有特定顏色或是透明的。在我們實驗室會很強調跨領域的合作,與做材料的老師一起討論討論去開發適合做元件應用的新穎材料,然後我們會去驗證材料特性並將這個材料應用在最適合的元件,包含發光元件、太陽能電池等。我們也特別對於照明元件感興趣,因為照明對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日常科技,有機發光二極體應用在白光元件上會比無機LED來的複雜一些,一般來說LED是藍光再配上黃色的螢光粉轉變成白光,但有機材料自己會發光,所以比較常見的是利用兩種或三種各自發不同波段的材料(紅+綠+藍三原色,或藍+黃等互補色)混成白光,但是這樣子的元件因為要同時混合數種有機材料,所以比較複雜難做。我們目前發展的技術是利用自己製作的色轉換玻璃基板或軟性基板搭配藍光元件,吸收部分藍光轉換成紅色的、黃色、綠色的光混合產生出白光。因此能製作出很具競爭力的白光有機發光元件。色彩工程的研究,則是在了解能看到顏色背後的生理、物理機制後,去評估顯示器、照明燈源、甚至是在VR、AR等應用場域,需要怎樣的色彩需求,可以進一步控制、調整色彩達到更有效率、更符合人類需求的光電元件。
Q2:對於剛進到交大有沒有甚麼想達成的目標?
A:現在比較大的挑戰應該是實驗室的重建,最近才陸續剛將建立在原實驗室的的設備陸續搬進來,也正要重新訓練剛進實驗室的新生,因為以前所建立的研究團隊都在中山大學,來到交大像是重新開始一般,期盼能讓實驗室短期間內盡快重回軌道。另一個目標則是在教學,色彩學是在中山時一直有在教授的,但光電子學跟半導體元件物理都是以前在學生時代修過但本身沒開過的課程,這些課程也是光電系中相當重要的核心基本課程,希望在研究上、教學上都不負使命~~~。
Q3:如果想進到教授的實驗室,需要甚麼能力or基礎呢?
A:我覺得負責任是很重要的,這個負責任不是對我負責任,而是對自己負責任。研究所橋接大學生涯與未來職場,幾乎可以算是出社會前的最後一個階段。像我自己是受過標準教育出來,其實在學生時期的目標就是考下一個學校,沒有認真去思考自己擅長什麼,要做什麼選擇,我一直覺得自己這樣的人生軌跡很可惜。所以我對學生的首要期盼是希望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更去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時檢視自己是否走在對的方向上。對於學生學業基礎的要求反而是其次,因為我相信交大所提供的課程與訓練都能提供大家足以進入實驗室的基礎。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其實不管在哪個人生階段、什麼專業領域,都能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才。
Q4:老師曾經待過宏達電,擔任工程師,分享一下給未來準備就業的學生一些建議。
A:專業能力的要求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比較想提醒大家的、同時也是大多理工科的學生比較欠缺的:”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多選擇理工專業的人比較實事求是,喜歡萬物都照著既定的公式與規律帶來的安心感(至少我自己就是)。我們常常覺得只要自己按部就班好好地做,別人就會看到自己的努力或是認可這個是對的,接著就會follow我,因此很多時候會忽略了說服別人、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其實是種常見的通病,除了實力之外也不要忽略了與他人溝通協調的能力。以溝通協調的方式讓人家認同你,形塑成一個無形團隊一起前進,一定會比自己默默的單打獨鬥來得有效率。舉個例子,小組內的成員由於工作性質比較雷同,你通常能知道彼此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也容易形成共識。但較大型的會議來臨時可就不一樣了,可以想像就像是修了一門大型通識課最後要期末報告一樣,在職場上更常看見的是兩三個月才輪到你報告一次,然後那次報告可能是平日不容易接觸到的高層也坐在下面,那是你這幾個月內唯一有機會讓上層知道你在幹嘛,是個絕佳說明自己專案的重要性的時刻,也是最能夠爭取到人力資源的時候,但若你平日沒有訓練”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就有可能錯失這絕佳的機會。專業實力是首要必須具備的,但千萬不要認為表達能力是一種表面功夫,在一個龐大的組織中會不會溝通協調,對你手上的case會不會成功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要只想著單打獨鬥,要說服大家跟你一起走。
Q5:要怎麼訓練表達能力呢?
A:在學校的環境中學生常常會認為老師是權威,而逃避跟老師互動,但其實跟老師間的互動就是絕佳的訓練機會。上課時多多可以練習發問,多與老師互動討論,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交換意見,你就可以去測試怎樣子的表達是人家聽得懂的,怎樣子的討論方式是有意義有效率的,這樣一來在職場上不管是面對不同部門還是面對老闆都能如魚得水。
Q6:請老師分享你在學術界和業界中的抉擇
A:學術界跟業界的型態有很大的不同,業界當然比較賺錢,在你面臨家庭經濟壓力之下更是如此,所以該選擇學術界還是業界不僅是個人人生的選擇也同時跟你的周遭環境有關係。我不是傾向那麼強烈的人,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唸書時真的都沒想那麼多(希望同學不要跟我一樣),當時想進業界的原因,是因為念了很久書從大學、博士到博士後研究,很想要親自進入業界,真切的去感受業界需求是甚麼。選擇宏達電是因為宏達電是一個系統廠,把所有的元件、零組件變為一隻手機,有點像是產業鏈裡的最下游,最貼近客戶的需求,去那裏可以知道真實的市場的最終端需要甚麼。
而為甚麼會回到學校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去業界這一年半的時間中了解到研究真正的價值,在職場中當要開發新的東西時,是真的要看paper的。一篇論文內容在十幾二十年之後將有機會成為產業的重要基礎,同時也發現大學念的書多麼有用,像我在那段時間中最常翻的書反而是電子學。我比較後知後覺吧,從需求端回過頭來才發現這些基礎的重要之處,同時也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與使命感,在業界自己是一個人,所有成就都僅限於自己,但如果回來當老師,因為我的一句話激勵了學生,讓學生變得更好了或是更有成就,絕對比自己在業界賺錢來的有意義的多。另一個原因則是對家庭生活的妥協,我的先生也是在科技業,以前同在職場時,兩個人常常都工作到十一二點才能回家,當想要擁有一個較好的家庭規劃時勢必有一方要妥協,剛好我在教職方面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因此就選擇到學校任教了。
但這並不代表做研究是輕鬆的,學校研究的壓力也很大,當別人搶在你前頭發表論文,你現在在做的就沒意義了、另外還需要費心在經營實驗團隊、爭取研究經費等,但是相對業界而言,學術界的工作時間比較彈性,可以在該去接小孩的時間先去接小孩,照顧完小孩的需求後等小孩都睡後再繼續工作,比較能夠兼顧家庭的需求,這也是我目前在追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間的平衡。在各位同學所面臨的未來,職場的轉換可能會變得更常見,因此建議同學可以厚植專業基礎、做好人生規劃,但面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別忘了更有彈性,好好過生活、好好關心外面的世界,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