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超速入門!硬體平台
吳致盛教授
量子科技近年來發展迅速,被視為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之後,改變科技典範的強大力量。「量子」一詞越來越常出現在生活中,一場產業革命正悄然而快速地展開。從全球政府、學研機構到科技巨頭與新創企業,量子科技的發展正在加速。此時此刻,量子科技宛如沸騰前的熱水,處於臨界狀態,當能量與條件充足時,將瞬間發生相變,徹底改變產業與生活樣貌。可以預見,對於Z世代與Alpha世代,量子科技將如同今日的電腦、網路與人工智慧,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必須理解的一部分。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快速入門的方式,介紹當今量子科技的主要硬體平台,幫助讀者從這個角度對量子科技建立全面的認識與興趣。量子力學自誕生至今已逾百年,作為描述微觀世界的理論,其概念與未來發展對許多人而言仍顯抽象。近年來,量子科技進展神速,越來越常見於科技新聞與話題,成為理工學子渴望了解的領域。然而,量子力學描述的微觀世界(光子、電子、原子、分子、超導等系統)與我們熟悉的巨觀世界差異極大,許多量子現象難以用日常經驗的直覺解釋,使量子科技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在科普演講中,過度簡化的說明常使量子顯得玄之又玄,甚至引發誤解。要正確理解量子科技的內涵與潛力,必須深入探討量子力學的四大特性:能量量子化、疊加、量測與糾纏。掌握這些特性,才能對量子科技有清晰且正確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我將在另一篇文章「量子科技超速入門!硬核開講」中詳細介紹。
量子硬體的核心在於實現量子位元(qubit)。理論上,任何物理系統的兩種狀態皆可用來表示二位元(0與1),因此量子位元的實現方式相當多元,包括光子、電子、原子、分子、超導等系統。在深入了解量子位元之前,需先認識到量子位元極為脆弱,任何外界擾動都可能破壞其四大特性,進而損害量子系統的卓越性能。因此,硬體設計的重點在於如何保護與精確操控量子位元。以下介紹光子、超導、電子自旋與離子井等主要硬體平台。
光子平台(Photonic Qubit)
光子量子位元以光子(光的粒子)作為量子資訊載體,通常利用光子的偏振(例如水平或垂直偏振)、相位或光子數等屬性來編碼量子位元的0與1狀態。光子平台的優勢在於光子幾乎不受環境雜訊干擾,因其不帶電且與外界物質的交互作用極弱,這使得光子量子位元在長距離量子通訊(如量子密鑰分配,QKD)中表現優異。此外,光子平台的一大特點是操作環境的靈活性。相較於其他量子系統(如超導或離子井),光子系統是唯一可在接近室溫下運行的量子硬體,無需極低溫冷卻系統,大幅降低硬體成本與複雜度。然而,挑戰在於光子間的交互作用較弱,實現量子邏輯閘需仰賴複雜的光學系統,例如非線性光學元件或精密干涉儀。此外,光子損耗(photon loss)是主要障礙,因為光子在傳輸或操控過程中可能被吸收或散射,影響量子態的穩定性。
近年來,矽光子學(silicon photonics)成為光子量子計算的關鍵技術,透過成熟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如CMOS製程),在矽晶片上整合光子元件,提供可擴展且高效的量子硬體平台。矽光子學利用矽或氮化矽(SiN)波導傳輸光子,結合單光子源、探測器與光學開關,實現量子位元的產生、操控與測量。以下介紹兩家領先企業的矽光子量子技術:
PsiQuantum的矽光子技術
PsiQuantum專注於打造具容錯(fault-tolerant)能力且規模達百萬量子位元的量子計算機,採用單光子雙軌編碼(dual-rail encoding),即利用光子在兩個光學路徑中的存在與否來定義量子位元。他們與全球頂尖半導體代工廠GlobalFoundries合作,利用晶圓製程生產高性能光子量子晶片。PsiQuantum的「Omega」晶片組於2025年亮相,整合高效單光子源、超導單光子探測器(基於氮化鈮,NbN)與低損耗光學開關(使用鈦酸鋇,BTO),實現99.98%的單量子位元狀態準備與測量保真度、99.5%的雙光子干涉可見度,以及99.22%的雙量子位元融合閘保真度。
Xanadu的矽光子技術
Xanadu採用連續變量(continuous-variable, CV)光子量子計算,透過光的「壓縮態」(squeezed state)的正交分量(如振幅與相位)編碼量子資訊,與PsiQuantum的單光子方法不同。他們的晶片基於氮化矽波導,利用標準半導體光刻技術製造,具備高整合度與可擴展性。Xanadu於2025年展示了「Aurora」,一個由35個光子晶片組成的模組化量子計算機,包含84個壓縮器(squeezer)與36個光子數探測器,每時鐘週期提供12個物理量子位元模式,實現跨晶片糾纏的86.4億模式叢集態(cluster state)。Aurora展示了容錯編碼的即時解碼能力。其系統大部分元件可在室溫運行,僅光子計數探測器需低溫冷卻。
超導量子位元(Superconductor Qubit)
超導量子位元利用超導電路中的約瑟夫森結構(Josephson Junction)實現量子位元,通常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環境中運行。超導電路可模擬人工原子的能階結構,透過操控電流或磁通量實現0與1的量子態及其疊加。超導量子位元的優勢在於其製造技術與現有半導體產業相容,且量子邏輯閘的操作速度極快(奈秒級)。然而,它對環境雜訊(如熱振動或電磁干擾)極為敏感,需精密的冷卻系統與隔離技術。IBM、Google與Rigetti等公司廣泛採用超導平台,已實現上百量子位元的量子處理器,朝可擴展量子計算邁進。
電子自旋(Spin Qubit)
電子自旋量子位元利用電子自旋的上下態(spin-up與spin-down)編碼量子資訊,通常在半導體材料(如矽或砷化鎵)的量子點(quantum dot)或缺陷中心(如鑽石中的氮-空位中心)中實現。電子自旋的優勢在於尺寸極小,與現有半導體技術高度相容,有望實現高密度量子位元陣列。此外,自旋量子位元的相干時間(coherence time)較長,有助於穩定量子態。挑戰在於精確操控單一電子的自旋需高精度磁場或微波脈衝,且對材料純度要求極高。電子自旋平台在量子計算與量子感測領域具潛力,例如荷蘭QuTech與英特爾的量子點研究展示了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架構。
離子井位元(Ion Trap Qubit)
離子井量子位元利用電磁場構成的井捕獲帶電原子(離子)的量子態,通常以離子的內部能階(如基態與激發態)表示0與1。透過雷射脈衝精確操控離子的量子態,可實現高保真的量子邏輯閘操作。離子井平台的優點在於量子位元的相干時間長、操作保真度高,且離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有利於實現多量子位元糾纏。挑戰在於系統的擴展性,因增加離子數量會使電磁場控制更為複雜,且雷射的精密度要求極高。IonQ與Honeywell等公司正開發離子井量子計算機,其應用包括量子化學模擬與高精度量子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