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器&條碼
文/陳杰豐
「嗶!」,結帳時,店員手持條碼掃描器對準條碼,一瞬間,商品的品名與價格便出現在了收銀機。你有沒有想過:究竟條碼是怎麼運作的呢?
要將條碼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需要經過掃描和解碼兩個過程。條碼掃描器光源(雷射或發光二極體)發出光,在條碼上反射後照射到條碼掃描器內部的光電二極管(photodiodes)檢測器。由於黑條反射的光比白色區域反射的光來得弱,根據強弱的不同,檢測器便可從中得到條碼的類比訊號。透過整形電路,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根據對應的編碼規則(在台灣常見的為EAN-13等),將不同寬度的條形符號換成相應的數字、字元資訊。最後,由電腦系統進行資料處理與管理,商品的詳細資訊便能夠被辨識了。
上述指的條碼,主要為一維條碼,而在生活中常見到的還有QR碼(Quick Response Code)。QR碼是二維條碼的一種,與一維條碼僅以寬度(黑條)記載資料不同,二維條碼的長度、寬度(黑塊)都有記載資料,因此能夠儲存更多的資訊,也具有更好的抗損性,在部分毀損的情況下也能夠讀取。
現今的手機應用程式十分方便,不管是一維或二維條碼,只需透過手機鏡頭捕捉條碼畫面,便能夠輕鬆讀取。條碼的發明,使資訊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存取,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體驗。